從網上資料找到高本漢、李方桂、周法高、蒲立本、潘悟雲五人認為生紐是清捲舌有噝擦音ʂ,王力、邵榮芬、李榮、董同龢、陳新雄認為是清顎齦有噝擦音∫。這十個學者的籍貫如下:
高本漢 瑞典人 瑞典語有ʂ音素
李方桂 山西昔縣人 晉語部分并州片帶ʂ音素
周法高 浙江東臺人 江淮方言不帶ʂ音素
蒲立本 加拿大人 英語不帶ʂ音素
潘悟雲 浙江瑞安人 瑞安話不帶ʂ音素
五位認為中古漢語有ʂ音素的,其中兩人的母語同樣有這個音素。
王力 廣西博白人 博白話不帶ʂ音素
李榮 浙江溫嶺人 台州溫嶺話不帶ʂ音素
董同龢 江蘇如皋人 江淮官話泰和片不帶ʂ音素
邵榮芬 安徽壽縣人 安徽話不帶ʂ音素
陳新雄 江西贛縣人 贛語不帶ʂ音素
五位認為中古漢語生紐是∫的,其方言都沒有ʂ音素。
普通話聲母sh國際音標符號是清捲舌有噝擦音ʂ,有這個音素的外語有:
1.阿布哈茲語(阿布哈茲共和國)
2.阿迪格語(俄羅斯的阿迪格共和國)
3.印度語(印度北部)
4.漢特語(俄羅斯的漢特-曼西自治區)
5.馬拉雅拉姆語(印度南部喀拉拉邦)
7.瑪拉提語(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
8.普什圖語(阿富汗、巴基斯坦)
9.俄羅斯語(俄羅斯)
10.梵語(古代印度語)
11.坦米爾語(印度南部、斯里蘭卡)
12.泰盧固語(印度安得拉邦)
13.托達語(印度南部)
14.Torwali語(巴基斯坦)
15.越南語(越南)
16.彝語(中國雲南、四川)
17.東歐、北歐、南美州部分國家,從略
從以上資料能發現一些規律,ʂ這個音素存在於中國的南部、西部、北部等週邊國家。從中古初期大量的中外交往,ʂ這個音素在中國出現,可能有最大關聯的地區之順序是泛印度地區(含巴基斯坦、阿富汗、斯里蘭卡)、泛俄羅斯地區(含其週邊鄰國)、泛越南地區(含中國西南省份),東亞地區卻沒有這個音素。以韓國、朝鮮、日本這三個從中古開始受中國語言影響這麼深厚的文化來說,這些地區的語言都沒有帶ʂ音素,中國嶺南基本也沒有,一個中古擬音是捲舌音這個說法,理性的人也覺得疑點重重。一直以來,很多人說ʂ來自近古胡語,從週邊語言比較,這說法不確,應該跟蒙古族、滿族、維吾爾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無關。這些民族的語言都不帶ʂ這個音素,反而可能跟古代泛印度語系有關,其次或者受俄羅斯等高加索人語言的影響。故此,筆者推測普通話語音ʂ應該是慢慢地受到印度和俄羅斯等外來語的影響而從∫轉為ʂ的。
有清顎齦有噝擦音∫的語言有:
1.阿迪格語(俄羅斯的阿迪格共和國)
2.孟加拉語(孟加拉、印度)
3.印度語(印度北部)
4.伊洛卡諾語(菲律賓)
5.馬來語(馬來西亞)
6.旁遮普語(印度、巴基斯坦)
7.烏爾都語(巴基斯坦、印度)
8.維吾爾語(中國新疆)
9.西歐、中東、南美州、非洲等語言,從略
中原語言於中古時期應該很困難跟西歐、中東、非洲等語言有任何接觸,週邊國家有同樣這個音素的也寥寥可數,而且這些亞洲諸國與華南中國都是受到海洋及高山相互阻隔,況且中外人員主要交往在中國西北地區,筆者推測中古的生紐是這個∫音素的機會很大,並且一直延續到現代。香港、澳門的生紐讀音是清齒齦有噝擦音s,上古擬音大多是s,即是港澳於生紐讀音沒有改變。
南方方言基本沒有ʂ音素是確切的,不過根據現在網頁資料,湘語雙峰話一些小片及客家語銅鼓話都帶ʂ音素。文獻清楚表明古代楚語、齊語、越語都跟華夏漢語讀音不同,普遍認為雙峰話是古楚語遺留,有理由相信承傳華夏雅言的中古漢語其主要一支應該不是捲舌音。
基於上面資料,中古生紐的擬音不太可能是與現代普通話一樣的清捲舌有噝擦音ʂ,而應該是清顎齦有噝擦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