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漢字按字形歸類爲不同體系

        漢字不同於其他語言,從古至今發展了不同的書體。古代有識之士都能書寫不同字體,這是當時基本敎育內容之一。現代語文敎育已經大大改變,一般成人不能辨識小篆和草書漢字了。

        縱使文也有使用語漢字,但有時候單憑字形,中國人也無法知道究竟對應的是哪個中文字。若說及古代不同書體,其情況應會如同語漢字一樣,今人根本無法辨識,更遑論書寫。古代的不同書體,於字形而言,其實是各個不同於現代書寫的文字體系。基本上,沒有認真地學習,今人不會看得懂的。因此,我覺得漢字在中國來說,應該把古今漢字以體系來區分,其中包括古文字體系和今文字體系。古代文字體系包括三個分支:卜辭(今日偁甲骨文)、金文、篆籀(今日偁小篆、大篆、籀文)。今文字體系包括四個分支: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古代三個分支體系有專門的研究,現今體系主要是隸楷和行草的區別。隸書的進一步筆劃線條化產生了楷書,行書的進一步省畧產生了草書。隸書繼承了小篆,保留了小篆的眾多部件,過程中也出現了部件錯譌現象,而楷書就進一步把隸書筆劃線條化。行書是把楷書的筆劃連筆,部件簡化,但整字輪廓仍然清晰可見。行書進一步簡畧和合併部件,整個字形輪廓就發生較大變化,已經純粹作爲一種溝通工具,那就是草書。這是爲甚麼今人能較易辨識隸書、楷書、行書,但有較大困難辨識草書的原因。

        綜合以上所說,今人祗能辨識上面七個漢字體系的其中三個,但不代表今人能書寫這些體系的文字。四個現代文字分支體系除了筆法外,在部件及結構方面還是有所不同的,這裏就不會說及。

        由於大陸在五十年代推行簡化字,以隸書、楷書和行書來書寫大陸簡化字,祗有筆劃和外觀類同,其他涉及部件錯譌等就沒有牽涉其中。古代書體基本上使用繁體字,所以辨識或書寫隸體、行體、楷體,很大程度取決於個人認識繁體字的能力。

        一個移民到了另外一個國家,鄉語隨著世代的繁衍會逐漸弱化,一般從第三代或第四代開始,這種現象就非常明顯。我覺得在文字方面,情況也是一樣的,實際上弱化的情況會更快。從簡化字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中開始推行,以二十年爲一個世代來計算,在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是第一代,八十、九十年代的是第二代,新世紀開始到二零二零年的是第三代的話,第三代最年長的也不過二十歲,是否與我假設的那樣無法辨識繁體字,繼而無法辨識古代的隸體、楷體、行體呢?暫時仍然言之尚早,畢竟那代人還在求學階段。不過,據我自己在大陸的親身體會,二十多歲的人(卽第二代)不認識和不能書寫常用繁體字的是很普遍的,不能書寫更是常態。除了部件類推外,實際繁體字不同形於簡化字數目不少,對於辨識及書寫古代隸體、楷體、行體,還是有不少不利因素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