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學習中文模式及方法的探討

與其他民族相比,中國人學習文的模式跟其他國籍人士學習其本國語上有明顯的區別。大多中國人對於傳統模式學習的原因不明所以,更甚的是認爲某些模式或內容多此一舉,這都是今日中國人不明白文的特有內涵有關。

古時沒有幼兒園,全部幼童大概都是六歲入讀私塾。故小孩在六歲前是沒有接受任何書寫訓練的。六歲前全是玩耍和學習日常簡單口語。通過玩耍,學會簡單應對和鍛煉手部肌肉,幫助日後執筆寫字。很多現代外國教育專家不約而同地說孩子不應該過早執筆寫字,其實古代的教育制度已經是這樣做。今日部份家長或幼兒園鼓勵從三、四歲開始寫字,實屬愚昧。

未說寫字,先講執筆。若講執筆,必先講用手。今日教育界和家長愚昧地盲信西方的教育學家,任由兒童使用左手書寫文字,不然,就會影響其學習云云。或許其他語言可以,不過文卻例外。文必須要以右手寫字,理由非常簡單,就是文字有很多橫筆,橫撇就少很多。左手寫字會傾向把橫筆寫作橫撇,右手就順暢很多。右撇子可以在寫字訓練時同時控制左到右之橫筆和右到左之橫撇,難道天生左撇子就不能?幼童學寫字,其實肌肉協調理應是一樣的。適當學習,寫字用右手,對於左撇子來說,不會有障礙的。相反,今日我看見幼時沒有糾正過來的左撇子寫文字,書寫困難,字體有如文盲抄寫,這都是拜那些連文字都不懂的西方教育家的理論所賜。

雖然幼兒教育已經圖文並茂教導幼兒怎樣執筆,但是似乎家長和老師都得過且過,不嚴格察看執筆是否正確,就讓幼兒開始書寫。錯誤的執筆,不論是硬筆還是毛筆,將來糾正是非常困難的。今日我到香港的小學看著學生寫字,執筆錯誤導致近視、側頭、縮肩、歪身的情況,常常發生。這些坐姿和書寫習慣,對學生的身體健康傷害很大。

小學階段,對於中國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抄書這門作業。不管是簡單的詞語或文章的某一段落抄寫,都是重複地抄寫三、四次。其實語學習也有這類作業,隨著入讀更高年級,語還有草體書法。不同的是,文的抄寫練習在整個小學階段持續實行,而文就祗有一、兩年而已。另外,抄寫附帶一些很特別的模式往往使中國人費解,那就是方格簿的方格越寫越小,頂峰在六年級,寫字簿的方格小得使成年人有時也感覺吃力。嚴厲的老師不容許學生寫字連筆,卽是說字體必須楷體,而且必須在方格內,不能觸碰到方格框線。字形必須是書本上政府所定的字形,不准書寫其他俗體字形。

到底爲何有這麼多限制?抄書看上去就好像表面上是練習書寫端正字體,其主要目的卻不爲人所察覺。字不是字母文字,是不同部件以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筆劃不同長度組合而成的文字,而且每字不一。有些老師誤解抄書的目的,而讓小孩把某個詞語重複抄寫很多次,其實是錯誤的。更糟糕的是,學生筆順錯誤,重複多次書寫,袛是增強其錯誤寫法,還比不抄更爲不妥。重複多次抄錄容易變成無意識的抄寫,寫字時最重要的是執筆、筆順、字體部件正確,字體端正就可以,而且每日必須寫字,以鞏固已認識的文字。抄寫三次已經足夠,原因是一次沒有概念,兩次不夠熟練,三次才印象深刻。最重要的是每日書寫同一字詞,直到完全融入於腦海之中,而不是每字寫很多次!知道了抄寫目的,那爲甚麼寫字的方格越來越小呢?方格越小,寫字難度增大,但不是純粹爲了增加難度。中國文化是字的文化,牌匾、書畫、文章、對聯,統統都是書寫不同大小的字。課堂上最大的方格就是略大於一個成人拇指頭,最小的就是大概成人尾指頭的大小。字可以大到用拖把來寫,小到用雕刻刀刻在米上。方格大小也是訓練學生在書寫字時要把握字部件的大小比例,而這比例就是在方格之內,不觸碰框綫。任何題字都沒有框綫,所以每每要在紙上對摺形成摺紋,確保每字都在預定的空間範圍內。眾所周知,楷體是今日用字之字體,所有字體的延伸源自楷體。連筆書寫是行章體的顯著特徵,學生不能「未學行,先學走」,楷體不能完全掌握,寫連筆字或一般叫潦草字於學生無益。六年小學完成,連筆字才可以慢慢地應用於中學語文作業。港澳臺敎育用字,卽大陸所謂的繁體字,是港澳臺用字基礎。之所以民間俗體字要擯諸門外,甚至異體字也不能寫,是因爲小學生的文字認知處於發展階段,太多不同字形會造成混亂。但是隨著年紀增長,在敎育字形清晰認知的情況下,異體字會放寬使用於整個中學階段。最後就是也容許一些民間常用的假借字,或極少量的俗體用於升讀大學的入學試及書寫作業上。這個學習模式的學生是不會忘記正體字的,能夠書寫正體字也是中國文化從文字角度斷定某人是否受過敎育的重要指標之一。

抄寫詞語有一個看似無關痛癢的課題,那就是一組詞語不能分開書寫。例子如寫「山巒」一詞三次,有小學生會分開寫,先寫三個「山」,後寫三個「巒」。這不是寫詞,而是抄字!這做法是學習辭彙之一大弊病,必須糾正。

說到抄寫,也要提一提毛筆抄寫這門作業。大陸有很多學校沒有這門作業多年,但近年已重新納入小學課程。筆者的毛筆作業有兩門,一叫習字,一叫謄文,相差不大。習字就是臨摹文字,用的是九宮格,謄文就是用毛筆抄寫,而且方格的大小與硬筆寫字差不多,難度更大。旣然今人多不用毛筆,爲何小學還學用毛筆寫字?很多人誤會這些作業是簡單地練習書法,其實不然。所有抄寫有其歷史文化因素。古代考試、書刊傳播,無不靠毛筆抄寫,故抄寫練習一直延伸到近代。毛筆是我國獨有書寫工具,除了繼承傳統之外,最重要的是在題字、寫對聯時是用毛筆的,不是用硬筆的。另外,毛筆柔軟,寫字筆勢比硬筆複雜。換句話說,毛筆寫得好,硬筆就不會差到哪裡,相反卻不然。毛筆要蘸墨,寫字較慢,書寫模式是傳統的上到下,右到左。整個寫字過程,寫字者會有意識地書寫每一筆,容易記著漢字的部件,以至字理。右到左豎寫更具體地吿訴學生書寫文的格式是甚麼樣的。

寫字怎麼不能不講筆順?今日很多人又草率地認爲筆順沒有用,好像沒有一定標準似的。寫字寫好了,就不用管筆順了。古人制定筆順,不是沒事做找是做的這麼無聊。首先每種字書體的筆順都不一樣,篆體、楷體、草書各有本身的筆順。今日小學的筆順當然是說楷體,不是其他書體。筆順沒有固定規則也是妄說,簡單的規則如先橫後豎,先撇後捺,人人皆知。不止字有筆順,所有文字體系也有,祗不過是字母而已。筆順的設立是根據一些字書寫特質來制定的,某些字或許有多於一個筆順,但絕大部分都頗為一致。影響筆順的因素包括:筆順的總體規則,卽由上到下,左到右、字體結構類型,如左右結構;相鄰筆劃起點和終點的間距;字理,如「衣」字經常會於中間插入其他部件,例子像「裹」;漢字部件大小比例,如「辶」;豎排的書寫模式。由於這些因素,筆順與認識文字、寫字效率、字體端正有莫大關係。

小學日常課程還有默書,基本上是抄寫的延伸學習。抄寫畢竟是照著來寫,日常生活當然是直接書寫,所以默書是小學常規學習方法。默書的次數遠較外語爲多,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字的同音字非常多,容易寫別字,默書就是針對語這個特徵而設的。

朗誦和朗讀也是初小的主要內容之一。同樣地,朗讀較其他外語爲多,朗誦就是朗讀的延伸。朗讀是要讓幼童認讀文字,並正確地發音。朗誦是加入藝術性的感情演繹,讓學生更能把古代說書的藝術融入於現代讀物之中。朗讀是最基本的語音訓練,語速均等;朗誦就增加字詞間的抑揚頓挫,講求感染力。朗讀是今日初小的常規發音練習,不過詩詞需要吟誦,而不是朗誦。吟誦用南方方言爲善,不過如今老師已經大多不懂吟誦。吟誦是文學的重要內容,不懂南方方言,如同自斷一臂。關於朗誦,小學有背誦,默書有背默。小學又爲何多此一舉要學生背誦和背默呢?背誦經典一直是古代考試必需的技能,並且延伸到近代。背誦文章其實不太需要,反之,背誦一些經典章句或許重要些,這也是跟中國人平時說話喜歡引經據典有關。背默是加深某些經典章句的認知,皆因這些古籍多有艱僻文字。

最後是翻查紙質辭典,今日還需要嗎?答案是要的。翻查字典需要知悉部首,正確計算筆劃數,這無疑能鞏固小學生在字部首、筆劃、筆順的認知,更何況有很多字不能打出來。至於六書知識,今日在小學僅略略提及象形、形聲、會意、指事及舉數個字例而已。近代除了大學文字學課程外,基本中小學已忽略六書敎學。今人於文字視爲工具,忽略獨有之內涵,不知某字於某辭何解,比比皆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