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粵語韻母在學習文學的重要性

語標準語(下稱語)不僅是現在普通話以外最多外國人學習的語言,還是最多華人學習的方言。之所以是這樣,是因為語作為廣東省經商通用語,又是港澳地區的溝通語言,其在娛樂界、華僑界的影響力遠大於其他方言。語和其他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更是漢語言研究不能缺少的語種。可以概括地說,今日普通話在語的基礎上融入了大量從南北朝之後的北方外來語和現代方言,語就是從古代中原漢語融入了先秦諸國、各民系的語之佼佼者。其今日之口語在現代語角度來看,書寫起來,大量用詞是中古語。古代中國文化最輝煌的時期,尤其是代,語是現代很有可能最能發揮賦、詩、詞韻味的中國方言,其押韻脗合程度是各方言中最高的。這主要得益於語保留了中古語較完整的韻母,尤其是韻尾。與今日各方言和官話比較,三個入聲韻尾p、t、k完整地傳承下來,閉口韻尾m沒有與n合流,鼻音韻尾n、ng沒有混淆,加上保留尖團音,清濁(現在用陰陽)平上去入調齊備,以語讀古文、詩詞,毋須看文字,也可以清晰理解內容,普通話就不能,這是很多中國人不容易察覺的。關於四聲,看看《康熙字典》內的<分四聲法>口訣:

平聲平道莫低昂(「平」是陽平調)(讀音要持平,不要高低起伏)
上聲高呼猛烈強(「上」是陽上調)(讀音要用力呼氣把讀音拉高)
去聲分明哀怨道(「去」是陰去調)(讀音由強緩緩地趨向弱,像哀怨之聲)
入聲短促急收藏(「入」是陽入調)(讀音要短促並且急速地收音)

        從調值比較,今天可能祗有語(注:整個中國漢族方言,包括部分語系方言調值都與以上口訣所描述的相差很遠,調值甚至相反)是完全符合四聲法則的。拿普通話來看看,調值從最低1到最高5:

陰平(即第一聲,55)(這個保持完好)
陽平(即第二聲,35)(這個變成往上,完全失真)
上聲(即第三聲,214)(這個基本符合原則,不過多讀半三聲,即21,像粵語陽平聲,或變調作普通話第二聲)
去聲(即第四聲,51)(這個其實不符合去聲規則,讀音過快,反像入聲的速度)
輕聲(語沒有,可能是受古代胡語影響,沒有明顯規律)

從這個情況來看,古代詩詞使用普通話誦讀,整體感覺失真很大,主要體現在押韻和調值上。最震驚的是現在學生不知道詩、詞需要以方言來讀,甚至說用普通話來讀才合適,貽笑大方。因此,若修讀中國文學,最好先修語,否則誦讀起來,韻味就失真太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