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7日 星期四

「蚊」的本字

蚊,在古代中國應該是已經存在的。從蚊字來說,是一個形聲體字,聲符「文」於蚊字,一說是這種蟲有斑紋,故从文,最早在代晚期已有該字形,不過《說文》認定是俗字。據《說文.注》,無分切。蟁,齧人飛蟲。从䖵,民聲。𧓢,蟁或从昬,㠯昏時出也。蚊,俗蟁,从虫,从文。若據氏所說,蚊之本字應是𧓹,昬字於「𧓹」是聲符,並附帶相關意義;《說文》所說的蟁字,反而是𧓹字的省體。《龍龕手鑑》載有螡字和蚉字,《廣韻》、《集韻》有䘇字和𧏎字。《集韻》有𧉬字。另外,《經典釋文.卷三十.〈爾雅〉音義下》又假鴖字。《語大字典》有「𧊈」。《重訂直音篇》有「𧎪」。《字彙》有「𨷷」字。《康熙字典》引《直音》載有「𧖁」,不過應該是錯誤的,不是蚊,是蠍。。「𧓹」、「𧉬」、「𧎪」、「𨷷」和「𧏎」未在典籍出現過。「蟁」在代《詩外傳》、《大禮記.誥志》等有使用過。《子.人間世》有「蚉」。「䘇」列印於南宋成都文類》、代《臺灣府志》等。代《西山文集》、代《文襄奏疏》等有「螡」。《淮南鴻烈解》有「𧊈」。《後龕詩鈔》有「𧓢」。

蚊的原來粵音理應是「文」,但今讀陰平調。普通話的調仍然是陽平調,由此可知,今讀音有所更改。初的語韻書《分韻撮要》還是陽平調,今日的讀音那可能已經有四百年歷史。另外,過去文字學家所忽略的就是讀音的探究。上古所有物種的名稱似乎都是擬聲得來的。蚊的讀音,也應該從蚊子在人類耳朵旁邊飛翔時所聽見的聲音而命名的。

「蟁」是形聲字,「民」是聲符,兼表意爲銳物刺人,粵拼是man4,國際音標是mɐn。據網站《小學堂》,廣州語是陽平調,似乎不確,其紀錄可能是數十年前的資料。如是這樣,「蟁」的陰平調歷史非常短。

以愚推測,雖然金文有「蚊」的孤例,但已經是代晚期,那時期已經開始有很多俗字流行,故《說文》才描述爲俗字。代的簡牘多寫「蟁」,這爲甚麼《說文》認定「蟁」才是本字,而「蚊」在東漢也已經流行。至於「𧓹」,氏所解釋說黃昏多蚊子可能不確。 「民」可能是用尖銳物刺眼,蚊子剛好有刺吸式口器,故「蟁」从民、从䖵。按上古造字,昆蟲應該使用部首䖵,而不用虫。估計代仍然有很多人曾經見過「蟁」字,故很多簡有「蟁」字。還有一個重點,簡多俗字,究竟「蟁」是否俗字,暫時不得而知,姑且當其是蚊的本字。

總結以上所說,以下是「蚊」的資料:
本字:蟁 部居:䖵 聲符:民 六書:形聲字
今字:蚊 部首:虫 聲符:文 字類:俗字、形聲體字
異體字:𧓢、𧓹、𧊈、𧉬、䘇、螡、𧏎、蚉、𧎪、𨷷
假借字:鴖
粵音:man1 國際音標:mɐn 音調:陰平
本音:man4 音調:陽平
國語:ㄨㄣˊ 普通話:wén
《廣韻》
反切:無分 韻目:文 韻攝:臻 小韻:文 聲調:平 部位:脣音
清濁:次濁 字母:微(明) 開合:合 等第:三 擬音:mjuən
上古音:mǐwən

字形衍生次序:
鴖(互作假借)
𧓹(誤作)𧓢(誤作)𧎪(簡化)𨷷(俗字)
𧓹(誤作)𧊈(簡化)𧉬(部件改位)𨷷(俗字)
蚊(俗字)(部件改位)螡(繁化)𧏎(部件改位)𨷷(俗字)
蚊(俗字)(部件改位)螡(繁化)䘇(繁化)𨷷(俗字)
𧖁(錯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