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

昆蟲之「昆」的本字

昆,據《說文》所說,从日、从比,日部,同也。於昆蟲一辭,無有所指。「昆」在昆蟲是假借字。昆,本字是䖵。《說文.注》,古䰟切。蟲之緫名也。从二虫。凡䖵之屬皆从䖵。讀若昆。由於「昆」受到蟲字影響,又新造一個「蜫」字。另據《碑別字新編》,有「堒」字。 《集韻》,又假「䐊」字。從甲骨文和金文來看,「䖵」似乎不作本義。「䖵」在朱彝尊的《曝書亭集》和《御定月令輯要》使用過。「蜫」在東漢《論衡.商蟲》、代《藝文類聚.螟》等多本載籍出現過。「堒」和「䐊」未見載籍用例。


季旭昇說,蟲、䖵在上古是繁省體的區別。暫時知道,甲骨文、金文都有䖵字,但沒有蟲字。「蟲」的最早字形在戰國時期出現。


《說文》內,从䖵部的字頗多,都是昆蟲名字。从蟲部的字,祗有六個。以愚推測,以現在找到的證據,䖵字先有,本義就是《說文》所說的,是昆蟲的總名。我國有這麼大地域,肯定有數以萬種的昆蟲,也必須要有一個漢字來表達其通名。左右二疊字今天還常用的就不多, 如:棘、林、朋、艸、比、从。其中,棘、林、艸,都基本上帶有通名功能。由此類比,䖵字的確在造字之初,可能就是一個總名。


上下三疊字一般都是帶有眾多義,如:品、森、磊。蟲,很可能是較後時期新造出來的漢字,表示多義。查考《說文》蟲部的六字,除部首外,餘下五字都是集居性的昆蟲名字。从䖵部之字,全都是我國中原固有的昆蟲名,部分喜歡單獨出沒,所造之字符合䖵字部首之義。後來,外來物種之新造字和俗字,一律从虫。


總結以上資料,「䖵」先於「蟲」出,兩字含義有少許不同。䖵是總名,蟲取其多義。後來䖵祗作爲部首,後世不用,再晚些,新造字也不以䖵爲部首,全都改用虫爲部首造字。蟲,從強調眾多義改爲通名,也同時不再以蟲爲部首造新字。


總結以上所說,以下是「昆」的資料:
本字:䖵 部居:䖵 構字:二虫 六書:會意字
今字:昆 部首:日 構字:日、比 字類:音假字
異體字:蜫、堒
假借字:䐊
粵音:kwan1 國際音標:是kʰuɐn 音調:陰平
國語:ㄎㄨㄣ 普通話:kūn
《廣韻》
反切:古渾 韻目:魂 韻攝:臻 小韻:昆 聲調:平 部位:牙音
清濁:全清 字母:見 開合:合 等第:一 擬音:kuən
上古音:kuən
字形衍生次序:
䖵→蜫(俗字)→昆(簡化)
䖵→堒(俗字)→昆(簡化)

䖵→䐊(音假字)

2019年2月7日 星期四

「蚊」的本字

蚊,在古代中國應該是已經存在的。從蚊字來說,是一個形聲體字,聲符「文」於蚊字,一說是這種蟲有斑紋,故从文,最早在代晚期已有該字形,不過《說文》認定是俗字。據《說文.注》,無分切。蟁,齧人飛蟲。从䖵,民聲。𧓢,蟁或从昬,㠯昏時出也。蚊,俗蟁,从虫,从文。若據氏所說,蚊之本字應是𧓹,昬字於「𧓹」是聲符,並附帶相關意義;《說文》所說的蟁字,反而是𧓹字的省體。《龍龕手鑑》載有螡字和蚉字,《廣韻》、《集韻》有䘇字和𧏎字。《集韻》有𧉬字。另外,《經典釋文.卷三十.〈爾雅〉音義下》又假鴖字。《語大字典》有「𧊈」。《重訂直音篇》有「𧎪」。《字彙》有「𨷷」字。《康熙字典》引《直音》載有「𧖁」,不過應該是錯誤的,不是蚊,是蠍。。「𧓹」、「𧉬」、「𧎪」、「𨷷」和「𧏎」未在典籍出現過。「蟁」在代《詩外傳》、《大禮記.誥志》等有使用過。《子.人間世》有「蚉」。「䘇」列印於南宋成都文類》、代《臺灣府志》等。代《西山文集》、代《文襄奏疏》等有「螡」。《淮南鴻烈解》有「𧊈」。《後龕詩鈔》有「𧓢」。

蚊的原來粵音理應是「文」,但今讀陰平調。普通話的調仍然是陽平調,由此可知,今讀音有所更改。初的語韻書《分韻撮要》還是陽平調,今日的讀音那可能已經有四百年歷史。另外,過去文字學家所忽略的就是讀音的探究。上古所有物種的名稱似乎都是擬聲得來的。蚊的讀音,也應該從蚊子在人類耳朵旁邊飛翔時所聽見的聲音而命名的。

「蟁」是形聲字,「民」是聲符,兼表意爲銳物刺人,粵拼是man4,國際音標是mɐn。據網站《小學堂》,廣州語是陽平調,似乎不確,其紀錄可能是數十年前的資料。如是這樣,「蟁」的陰平調歷史非常短。

以愚推測,雖然金文有「蚊」的孤例,但已經是代晚期,那時期已經開始有很多俗字流行,故《說文》才描述爲俗字。代的簡牘多寫「蟁」,這爲甚麼《說文》認定「蟁」才是本字,而「蚊」在東漢也已經流行。至於「𧓹」,氏所解釋說黃昏多蚊子可能不確。 「民」可能是用尖銳物刺眼,蚊子剛好有刺吸式口器,故「蟁」从民、从䖵。按上古造字,昆蟲應該使用部首䖵,而不用虫。估計代仍然有很多人曾經見過「蟁」字,故很多簡有「蟁」字。還有一個重點,簡多俗字,究竟「蟁」是否俗字,暫時不得而知,姑且當其是蚊的本字。

總結以上所說,以下是「蚊」的資料:
本字:蟁 部居:䖵 聲符:民 六書:形聲字
今字:蚊 部首:虫 聲符:文 字類:俗字、形聲體字
異體字:𧓢、𧓹、𧊈、𧉬、䘇、螡、𧏎、蚉、𧎪、𨷷
假借字:鴖
粵音:man1 國際音標:mɐn 音調:陰平
本音:man4 音調:陽平
國語:ㄨㄣˊ 普通話:wén
《廣韻》
反切:無分 韻目:文 韻攝:臻 小韻:文 聲調:平 部位:脣音
清濁:次濁 字母:微(明) 開合:合 等第:三 擬音:mjuən
上古音:mǐwən

字形衍生次序:
鴖(互作假借)
𧓹(誤作)𧓢(誤作)𧎪(簡化)𨷷(俗字)
𧓹(誤作)𧊈(簡化)𧉬(部件改位)𨷷(俗字)
蚊(俗字)(部件改位)螡(繁化)𧏎(部件改位)𨷷(俗字)
蚊(俗字)(部件改位)螡(繁化)䘇(繁化)𨷷(俗字)
𧖁(錯誤)


2019年2月6日 星期三

本字研究短評

        香港很多本土人士喜歡尋找粵語中的本字,這本身是非常欣慰的事情。找本字,其實不一定局限在粵語口語裡面,更多日常生活的白話文、書面語,也充斥著數以百計的假借字。那就是說今日我們書寫時,詞語用字不是本來的字,一般是音假字、俗字、甚至譌錯字。

        要探討那個字不是本字,這就必須理解漢字在某詞所代表的含義。漢字是形、音、義的文字,任何漢字在某詞無法於理能通解的,很大可能就不是本字。方言口語裡面,很多是文言,還是有很多在載籍中找到文字證據,尤其是當字義和讀音沒有很大改變的時候。可惜,讀音往往改變了,甚至字義擴大了,這就帶來尋找本字的麻煩。

        熱衷於文字考究不是壞事,反而是好事。從來文字本字了得的人,差不多很難寫錯字。不過,由於以往文字學家喜愛使用本字,大多數人看不懂,以為是與社會脫節,又諷刺他們多造作、多泥古、多無聊,這種粗疏的妄語對於漢字傳承、漢字教育以及漢語和漢文化自信,於民族自信來說,毫無好處。

        回復使用部分本字,在字義的理解上、方言文化的傳承上,甚至漢字教育上,都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其好處的。經過已故去的寥寥可數的文字學家留下的筆記,我已經收集了數百個白話文和粵語的本字,將來會陸續於此網站發佈。